10月31日上午,台湾苏正隆教授应邀到访精艺达翻译公司,并为公司译员们做了题为“利用谷歌资源提高翻译的准确度 (Using Google as a Usage Barometer Q & A)”的讲座。 公司总经理韦忠和向公司同仁介绍了苏正隆教授并致欢迎辞。苏正隆教授是台湾知名的翻译学者,台湾翻译学会执行长/前理事长、书林出版公司和龙登出版公司董事长,台湾国教院双语名词审查委员,同时在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等教授笔译专业。苏教授在笔译、词典编译、出版编译等领域在海峡两岸具有很高知名度,著作丰富。 苏教授此次讲座主要介绍了利用 Google 对语料进行搜索,以确定英文用语习惯的方法。除了与主题直接相关的内容外,苏教授在演讲中还提及了对待翻译中各种现象的态度,以下几点较具代表性: 权威与偶像崇拜 苏教授谈及过去技术不发达,大家学习英语主要是通过课本,通常难以验证正误。两岸都存在着英文的语法权威,大陆以许国璋先生为尊,而台湾则以梁实秋先生为首。但两人的英文实际或多或少都存在错误,出于对权威的尊重或是偶像崇拜的因素,我们常因袭他们的标准,致使谬种流传。而现今技术日益发达,东西方的交流也日益增多,使我们能够较为容易的确认某一说法的正误,权威也因而破除,即前修未密,后出转精。 文化背景 谈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时,苏教授举了“创造奇迹”的例子。他说,在西方,奇迹通常由“造物主”——上帝来创造,因而我们通常无法“create miracle”而只能“(perform, work, accomplish) miracles”。当然,他也提及近年来由于中外交流的增多,“create miracle”这种说法也在逐渐为西方人所接受。我们无疑可以借此管窥语言学习及文化交流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在翻译过程中多加注意,时常查证,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非母语者 苏教授谈及一些学者找他修改译文,但是羞于承认。其实这种虚荣心是无必要的,对于非母语者而言,找人润色修改并非是失颜面的事情,能够正视自己是非母语者这一事实,并且不断改进,那么就自然能够取得进步。 学院与实践 谈及课本学习与实际应用的区别时,苏教授举了他在美国的一个例子。彼时苏教授前去会见一位出版人,在前台时做了一通自我介绍,前台却面露疑色,不愿放他进去。他见到旁边一位本土人士只说了四个词,前台便将人放了进去。哪四个词呢?“Jack, to meet John.”苏教授从此学了乖,以后便只说三个词:“To meet John.”可见学院研究与实际应用是有所区别的,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亲身实践,最后方能应用自如。 语法的属性 苏教授多次提及,语法乃是“后见之明”,是通过实际语料所总结的规律。然而这种规律却又无法涵盖一切,即所谓的“有规律就有例外”。因此想要靠语法来举一反三,有时候反而事倍功半,碰到例外情况也可能不知所措。苏教授自己所采用的方法是多次记忆实例,通过重复正确用法将错误用法替换掉,刻意久了便自然而然。 讲座过程中,苏教授以其翔实的内容,生动的语言及幽默风趣表达赢得了公司员工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此次讲座交流既拓展了公司译员们关于搜索引擎在业务上的应用,亦加深了大家如何把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运用的领悟,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灵活的翻译服务支持。精艺达公司也将继续不定期为员工们邀请业界专家与学者前来交流培训,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