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忠和 我有幸参与了海峡两岸口译大赛的最初策划。 记得2008年底,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口笔译中心的陈菁教授(我的大学和研究生同学)和当时的院长林郁如教授联系我,希望合办口译竞赛。我们一道找了厦门译协常务副会长、厦门市外事办洪承宗主任。洪主任在听说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想跟台湾科技大学一起办口译比赛后,当即表示:当前,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峡西岸地区与台湾一水相隔,具有诸多特殊优势,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厦门大学凭借其在促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方面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在口译研究和训练领域的学术积淀,通过与台湾科技大学联合举办口译大赛很有意义,他并 建议应该将比赛规格做高,要以“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为名称来举办,获得国家台办的支持,办成全国性的比赛。后来,厦门大学按这个思路呈报,果然获得各级领导的批准和支持,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从策划变成了现实。 2009年初,首届“首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终于登场了。比赛设有海西(包括福建、湖北、东北等省区)和海东(台湾地区)两个赛区,各分赛区以邀请赛形式 发函至本赛区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高校推选比赛选手参加(受邀请高校自行组织校内选拔),经赛区比赛挑选优秀选手参加海峡两岸口译大赛总决赛。精艺达翻译公司赞助了首届大赛。 首届大赛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全国性的关注。外语教育和研究出版社开始介入,与厦门大学一道共同成了主办单位,并成功在去年举办了第二届比赛。第二届的总决赛是在台湾举办。 今年是第三届。由于参赛学校众多,今年分成了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8、9个地区赛,地区赛后每个赛区选拔3名选手参加下个月的全国总决赛。华南区大赛于10月15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我受邀担任了评委。这是继首届大赛后第二次作为评委参加了这个活动。 从参赛学校情况来看,大赛参与学校更多,影响力越来越大,比赛组织更专业、更严密。华南区的地区赛30名选手来自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区域覆盖面广,学生代表性强。 这次比赛直到最后一轮成绩公布后并开始颁奖时,我们才知道选手所代表的学校。整个比赛期间,我们评委连手机都被收走,不能够与学校老师和选手有任何接触,比赛评分应该是很客观反映选手的实力。 比赛前三甲最后由一个广外的女生和二个厦门大学的女生获得。这确实是三个优秀的女生,能够代表华南地区的口译水平,相信她们在全国性的比赛阶段也能取得好成绩。 从整场比赛看,选手实力差距比较大,梯级很明显,结果也说明了学校的实力差别很大。优胜选手和第一轮被淘汰的选手之间的差距,几乎是专业和业余的差别。最早被淘汰的选手基本上都是英文基础不够,没有能够听懂要求翻译的内容,理解错误,或者听不完整。 在第二轮和第三轮比赛中,要求选手不但要中英文基础好,翻译能力强,还要求有很广博的知识,特别是经济方面的知识。当然,这是优秀翻译的必然要求。一些选 手表现异常优秀,在对话口译和会议口译中,不但信息完整传递,术语理解准确,条理清晰,语言得体,姿态和现场眼神交流方面也达到很高的专业水准。 比赛中暴露了一些学校在口译训练方面的不足。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字的翻译。即使过关斩将到第三轮的选手,在处理数字翻译方面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最后一 轮的8位选手中,仅有2位选手完全正确翻译出了会议讲话中的所有数字,其他人不是记录错误,就是翻译错误。如Million、Billion和中文的万、 千的变换,还有诸如英文的15和50的读音没有辨别清楚。 不知道其他地区赛的组织如何,这次福建师大主办的地区赛整个比赛观赏性不够,比赛间隙缺乏互动、点评或娱乐节目;时间长,一整天下来,选手累,观众累,评委累。第一轮同样的考题要放视频30多遍;第二轮,同样的内容要嘉宾朗读16遍!这个与首届比赛时的互动强、娱乐性高、观众热情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知道比赛对报名选手的条件有怎样的规定,比如,是否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一同比赛的情况。从选手在场上的表现来看,可能存在这方面的情况。这其实就是一个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比赛的公平性问题。希望大赛组办方有这方面的考虑,以使大赛更加公平,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比于之前在厦门大学的比赛,福建师大在观众组织方面实在没有做好。整个赛场没有几个听众,能坚持到最后的听众更是寥寥无几。到颁奖时就只剩下评委、选手和带队老师了。本来这样的比赛应该是外语系学生观摩学习的好机会,学校应该做些动员和组织,既为比赛增添人气,也为教学服务。这算是这次比赛的一个遗憾了。 希望在下个月总决赛是厦门大学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更好。